梧州石灰窯生產線
發布時間:2024-10-07 01:23:18
梧州石灰窯生產線
轉床窯的分類:按照外型分分為變徑轉床窯和通徑轉床窯,按照用途分可以分為水泥轉床窯、陶粒砂轉床窯、高嶺土轉床窯、石灰轉床窯等,按照供能效果不同又分為燃氣轉床窯,燃煤轉床窯,混合燃料轉床窯。變徑轉床窯前后直徑有變化的轉床窯。一般前后直徑變化約30cm。比較傳統的通徑轉床窯有節能,高產的優點,只是變徑轉床窯加工難度大,比傳統通徑轉床窯更難加工。對設備要求更嚴格。通徑轉床窯就是前后直徑一樣的轉床窯,我們常見的轉床窯類型,1883年由德國狄茨世發明。經過多年的演變轉床窯已經成為通用設備。比傳統立窯有更好的效果和更高的產量。加工簡單,只是比變徑轉床窯更加耗能。

梧州石灰窯生產線
雙筒結構,內套筒分上下兩個,上內筒懸掛在窯的頂部,下內筒位于整個豎窯的中下部位。上下內筒均為鍋爐鋼板卷制,共有兩層,兩層之間形成環隙,環隙內通空氣強制冷卻,內筒的內外兩側均砌耐火材料,耐火材料主要是鎂鋁尖晶石磚、高純莫來石、高鋁磚、粘土磚、高密度粘土磚等,根據砌筑部位的工作條件的不同分別選用。均衡分布壓力和氣流通過以上設計,窯內壓力、氣流及溫度在環形截面及整個石灰石料層中得到了均衡分布,保證了石灰石焙燒的均勻性,提高了產品的質量,同時降低了產品單耗,與傳統石灰窯相比,設備對原料的適應性也更強。

梧州石灰窯生產線
并流煅燒是套筒窯整個煅燒工藝的關鍵,石灰最終在這個區域內燒成。高溫煙氣經料層煅燒石灰,然后從下內筒底部均布的循環氣體入口處進入下內筒:冷卻空氣從底部吸入窯內,被高溫石灰預熱后與高溫煙氣一起從下內筒入口處進入下內筒內。兩股氣流混合后稱為循環氣體(其中含有過剩空氣可以作為燃燒二次空氣),溫度一般為800-900℃。循環氣體經下內筒入口→下內筒頂部斗噴射器→下燃燒室料層→下內筒入口,如此循環往復。CaO外殼在并流煅燒區.隨著物料向下流動,石灰石表面逐漸形成了CaO外殼,其吸熱性也變差,但恰好此時較貧化的燃料和空氣發生接觸燃燒。熱量供給較溫和,因此不會使CaO外殼過燒,又能使生芯繼續分解。

梧州石灰窯生產線
豎式冷卻器:豎式冷卻器是有冷卻器本體、固定篩、冷卻風裝置、電振卸料機等組成。豎式冷卻器內分為若干冷卻出料區域,每個區域出料速度可根據料溫度單獨控制;冷卻風在冷卻器內和熱石灰直接接觸,冷卻效果好,出灰溫度低,出灰溫度約高于環境溫度40℃;冷卻風經過冷卻石灰后,溫度可預熱至600℃以上,一部分作為回轉窯的二次助燃風使用,另一部分用于干燥煤粉。冷卻器沒有運動部件,結構簡單,冷卻效果好,設備維修量少。

梧州石灰窯生產線
冷卻機和預熱器相反是轉床窯物料燒成之后迅速降溫的裝置,看起來像一個小型的轉床窯,只是直徑更小更短,不需要鋪設耐火磚,里面由揚料板取代。主要作用是將成品迅速降溫。輸送帶是轉床窯的物料輸送裝置,在使用過程中,常會出現多種形式的損壞,例如:邊緣分層、潰爛、缺損與開裂;長距離縱向撕裂、深度劃傷、孔洞、大面積磨損、覆蓋膠鼓包或起皮、接頭內在缺陷等。其中縱向撕裂最迫切,邊緣破損最普遍,接頭內在缺陷難避免,修復后使用壽命最關心?。